天津董汝强:没有“主题”的相机收藏人,玩的是情趣和乐趣
发布时间:2024-09-19 23:25 浏览量:6
题记:天津董汝强先生的DIN工作室我到访过三次,其中前两次都没有见到董先生,直到第三次才见到他本人,所以这篇文章的内容分为两部分,时间差距一年多。
红旗20相机 50镜头拍摄 F1.4光圈1、2023年探访
我和天津相机收藏家李晓璘先生约了两年,到天津他带我看几位相机收藏人士,其中就有董汝强先生,说他不仅是一位相机收藏家,也是天津摄影名家,经营很大的摄影产业。
但是第一次到天津非常不巧,李晓璘先生身体有恙,不能陪同我,而董先生也在外出差,不能接待。既然来了,我决定自己去看看,反正收藏馆是开放的,这里也有人接待,到了再说。
我是在淄博到天津的高铁上决定的,虽然董先生不在,但给我联系好了对接的工作人员,早八点就等待,接待我的是老董的朋友老袁,虽然对相机不懂,但是对董先生的摄影很熟悉,他给我简单介绍一些情况。
董汝强先生的收藏馆位于西青区福保产业园,规范名称是“DIN影像工作室”。摄影老法师看到名称有"DIN"可能就会想到胶片,过去各个国家的胶片标准不一样,其中美国叫ASA,中国叫GB、德国叫DIN,最后被国际统一了,叫“ISO”。而DIN21就等同于国际标准的ISO100,也是最普通的胶卷,早年很多摄影人都用过。
董先生的相机收藏馆在二楼,规模很大,相机也很多,但是摆放有些散乱,没有太刻意的归纳,相机有德国、日本、美国的,但是国产相机并不多,看出主人在相机收集上的随意,甚至没有目标与主题。
袁先生说董汝强是一位生意人,年轻时就喜欢摄影,特别喜欢拍摄风光,使用过各种相机,而平时又喜欢把玩相机,看到喜欢的就买,积少成多,后来干脆开个收藏室,相机有了明亮又体面的储存地方,外人也可以观赏把玩,独乐乐变成了众乐乐。
董先生的馆藏实用性相机多一些,古典相机和国产相机比较少。
我注意到了墙上的一些早年相机广告,这倒非常有趣,袁先生说董汝强收藏很多老相机的海报,还有5000余种各牌号相机的使用说明书,这应该是一个亮点,收藏就是要有所不同和有所发现,形成自己的文化品位,其中收藏细节也决定着收藏者的文化厚度。
看完了相机,袁先生又带我去四楼,这里有图片展览,都是董汝强先生在国内外拍摄的,都是黑白照片,照片唯美,制作的也是非常的精良,我看的如醉如痴,太喜欢了。
从这些照片也可以看出,董汝强先生是摄影家,也是黑白暗房和后期高手,他把对于摄影的理解,和黑白艺术的表现完全表达出来,给人视觉的冲击。
而这些黑白照片又是非常的简洁和高调,剔透又晶莹,每一张都吸引人驻足,不忍轻易离去。
结果看照片的时间超过了我看相机的过程。
接着老袁有带我去看了摄影棚,这是对外承接业务的摄影基地,老袁说这里的设备与灯箱,还有场地,都是天津最大的、最先进的,平时一直有客户使用,是天津重要的摄影基地。
作为一家专业的影像工作室,不仅设备齐全,还有很多专业人员在工作,打印与装裱,他们能承担几乎所有的图片工作,而董先生展示的那些漂亮照片,就是他们自己制作的。
遗憾的是没有采访到董汝强先生,只能简单看一下,简单写一些,如果有机会再去天津,再来完成这篇文章的核心内容吧。
2、2024年探访
头次去天津探访“DIN影像工作室”,没有见到董先生,没有完成对主人采访,一直觉得遗憾。2024年1月我陪同浙江钱江先生拜访李晓璘,约定再去董先生工作室看看。第二天下雪,李晓璘开车来接我们,同时告诉我,董先生这次还是不在,又错过了。
直到2024年9月初,我和北京东新立又来天津看望李晓璘,他又约我们去“DIN影像工作室”,并马上联系董先生,并说“这次他在。”
于是第二天一早我们又来到董先生工作室,这已经是第三次了,我成了熟客。
董先生早早等着我们,先是带我们参观,看看他的摄影图片展和相机馆,我依然看得津津有味。
董先生说因为他做生意,有机会在各地跑,特别是去了欧洲很多地方,于是他就利用这段时间,拍摄了很多照片,主要是风光片,不仅喜欢拍,也拍出了自己的风格,尤其是喜欢黑白影调,所以他的照片,最后很多都是黑白印象。
说到使用器材,他说大部分都是使用135画幅的数码,而大画幅数码也只是哈苏,并没有多少胶片拍摄的。我好奇这些照片制作的非常好,小画幅能支撑这么大的放大吗,他说只要认真、仔细制作是没有问题的,而他的很多照片使用徕卡数码拍摄的,像素也并不是太高。
这让我惊诧和佩服,问他后期是专业人士处理吗?他说都是自己做的照片,看来他已经是专业人士了,他说在拍摄的时候已经想到了后期,所以会考虑拍摄的一些必要因素,比如他在使用徕卡的黑白数码相机时,就加了一枚中黄色滤镜来增加反差和突出细节。
而最奇的是他因为自己喜欢拍照和影像制作,以前总是去北京制作照片,不仅麻烦也难尽人意,于是干脆自己投资建立了一个影像制作工作室,先是满足自己的需求,再对外承揽影像的加工和制作,还解决了一些人员的就业问题。
他还建立了一个硕大的影棚,配上最先进的灯光,也对外承租,形成了一个完整又完美的摄影拍摄与制作基地了。董先生说现在无论是影棚面积、灯具品牌,到照片制作的工艺与材质,都是非常先进,在天津无人可比了。
而这一切都是因为热爱相机、热爱摄影,热爱制作照片,热爱把自己的热情都表达出来的结果。
再次走进董先生的相机收藏室,展品我大部分都已经看过了,但进行了新的排布,更科学和系统,特别是经典相机,更加的清晰明了。
而在一个角落的纸箱里,有不少尼康玛特相机,成色都非常好。董先生说这是新收的,他就喜欢金属相机的结构与质感,特别是五、六十年代德国与日本的相机,设计科学、真材实料、质量稳定,是相机小型化和机械制造的巅峰,这一时期的相机虽然没有太多电子功能加持,但机械原理是完美和用料最扎实的,他喜欢金属的质感和光泽,更喜欢清脆而真实的快门声音。
董先生说他收藏相机并没有明确专题,甚至也不局哪个限于国家与品牌,也不在意价格高低贵贱,任何一台相机可能都会拍出让人惊叹的作品,所有的相机都值得尊敬,而他喜欢那些看似大众化,但却是非常实用、耐用和好用的相机。
他不挑品牌,但是挑品质,更挑品相,所以他收藏的相机虽然范围庞杂,但品相都很好,也都是可以使用的。老董说相机是拿来用的,如果不好用、不方便用,就是名气再大,也不是好产品。而对于收藏,除了养眼,还要理解相机的内在人文含量,还有设计者、制造者的用苦良心啊。
我这几年走访了一百多位相机收藏人,看到的藏品可谓五花八门,既有泛泛的收藏,更多是选择专题,选择自己喜欢的种类,然后深耕。而董先生则不去限定自己的范围,只要喜欢的就买,只要是实用的、金属的、品相好的,有技术含量的,都会进入他的视野,而他的收藏这些年也一直没有停顿,好在他有精力,有财力,也有足够大的收藏室来承载他喜欢和热爱。
董先生看似无主题的收藏,其实也是有主题啊。那就是他的随意,不收约束的热爱和喜欢,还有把玩的快乐!
董先生说他生于1955年,初中时第一次接触相机,是借来的一台蔡司折叠相机,几个小伙伴买了一个胶卷,到公园去拍照,由于不懂曝光原理,结果冲出的胶卷灰蒙蒙,曝光不足,失败了。
但是这并没有影响他的兴趣,反倒激发他学习摄影热情,到了技校后自己就和前面提到的老袁慢慢的玩起摄影,逐渐掌握了冲洗和放大技术,自信心也开始膨胀,两个人骑着自行车开始跑农村,星期日到农村拍照,进村就搭讪,免费拍,然后回来冲洗好,下个星期送去才要钱。
但是那时农村困难,拍的人并不多,但是这段经历,给了他锻炼,也让他记住了,也曾有过“商业摄影”的经历。
1976年他上了大学,然后分到设计院工作,八十年代初花860元,买了台柯尼卡FC-1,主要是想给小孩拍照,当时他月工资才58元。
1989年去阿尔巴尼亚工作两年,工作之余拍了很多风景,最后印成照片分给同事们,非常受欢迎。而这台柯尼卡伴随了他十多年,拍了很多生活和工作照片,后来又买了一台美能达X700相机。直到2006年他在飞机上看到尼康半幅的数码D40X相机广告,才放弃了胶片相机,玩起了数码。
2001年他离职下海做生意,开始资金宽裕,也就重新燃起摄影的热情,结果一发不可收,投入了大量的热情,买的相机从尼康到了徕卡和哈苏,而也是在这一时期,开始收藏相机,看到了喜欢的就买,天津的二手店,北京的五棵松、马连道摄影城,以及国外的相机店,都留下了他的淘机身影。
董先生最后说,“我没有太明确的目的,无论是摄影拍照还是收集相机,都是随遇而安,充实生活。情趣与乐趣为主,但我做什么事都努力做好,不能半途而废,玩出自己的品质与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