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指导学生研读古诗?培养学生三种核心素养

发布时间:2025-06-14 06:19  浏览量:15

新教材古诗成倍增加,12年教育单是背诵的古诗文就有208篇。从人文素养的培养看,这是巨大的进步,古诗是提升审美和文化素养的最佳教材。

可是令人痛心的是,这么多古诗进入教材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多少孩子热爱古诗,拥有鉴赏古诗的核心素养?

到了高一,孩子翻译古诗的能力几乎是零,能自觉追求审美愉悦的孩子少之又少,至于能写诗的孩子更是稀罕。

这有力说明,背诵不仅不能有效培养古诗的阅读素养,反而增加学生负担,甚至窒息审美兴趣。

这里有两个问题,一是不培养古诗阅读能力,背诵无缘审美素养的积淀;二是不培养正确的诵读方法,背诵无缘兴趣。

古诗阅读的问题聚焦教师的教学方法:正是长期以讲代读,学生死记翻译机械背诵,才无缘阅读素养。

为什么以讲代读?因为学生读不懂。如此讲下去,再讲200首古诗,学生也无法应对高考古诗阅读,因为根本没有阅读能力,阅读能力从来不是听出来的。

教师的意义在于教方法,督促孩子用方法研读,才是积淀素养,培养兴趣的关键。

要弄清古诗阅读的方法,先要弄清古诗到底能培养孩子什么核心素养。

1 古诗是开发想象力的沃土

想象力是最重要的创新力,可刷题无缘想象力开发,只训练狭窄的技能思维。

阅读是想象的基地,可因为教师的原因,学生还徘徊在想象的大门外,想象力也浑朴未凿。

对想象力开发,古诗具有特别的优势,古诗追求言有尽意无穷、言在此意在彼的艺术效果,也就为想象力创设广阔自由的天地。

古诗想象的舞台很广阔,至少有几大方向:

一是翻译古诗时,必须用想象来衔接诗句之间的距离,否则诗歌不能形成有机整体,也就无法读懂。

因为表达的独特性,以及古诗创作的艺术追求,诗句之间跳跃性极大,没有想象的虹桥就无法连接诗句,也就不能理解。

二是题目与诗句之间的想象衔接。只有题目直言其事,诗句总是忌讳直言而追求含蓄,题目往往成为解读的钥匙。不看题目,诗句说的什么往往如坠五里云雾,可题目与诗句间又有距离,必须想象连接。

三是写景状物的诗句往往是想象的触发点,必须在想象的描绘下,才能把点连成面,形成生动逼真的画面。古诗景物描写凝聚表达智慧,往往抓住景物极富情感的特征,不仅激活想象,也唤醒情感。

四是用想象衔接景物与情感。这是最有魅力的想象天地,眼中只有景物,没有想象,诗句毫无情趣,必须将景与人连接,景与情连接,生发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天地,才产生审美。

2 古诗是开发爱的沃土

如果想象是思维的核心素养,那么爱是审美的核心素养,读诗就是扮演诗人,与诗人感同身受,否则没有情趣。

情感与想象相辅相成,情感是动力,只有在情感的驱动下想象的翅膀才翱翔于蓝天;而想象的飞翔又激发丰沛的情感,二者构成审美的核心素养。

古诗表达情感极富民族个性,形成传统的意象,月的相思,松的高洁,菊的孤傲,残阳的丧国之痛,流水的光阴,荒漠的征战,芭蕉的忧愁……信手几个意象,情趣就跃然而出。

读古诗极好地训练对意境的敏感性,培养爱的情怀。古诗情怀也有类别,最钟情的是相思、友情、边塞抱负、孤芳自赏、怀才不遇等,形成鲜明的文化情结。

对于爱不觉醒的生命,对于心灵的荒漠,古诗是最好的滋养,可教师何曾引导和激励孩子玩味诗句,启蒙爱的觉醒?

在朗读训练中,教师何曾指导孩子开发情感,将诗句从肺腑深处涌出,声情并茂,获得审美享受?

3 古诗是开发表达智慧的沃土

不过,情感和想象必须以语言为载体,失去语言,即使能唤醒美好的想象,也是朦胧的。只有把想象沉淀为语言,才能形成清晰的认知。

表达智慧有两大范畴,一是研读中对诗人表达智慧的发现,每次发现都充满创新的喜悦;二是用语言表达出审美感受,创造思想,写出评论。

鉴赏古诗的最佳方法是用笔读,把想象和情感结晶成语言,写出赏析性评论,才是最高效的研读,人文素养才涵养得丰沛。

由此可知,教师方法指导的中心就是努力培养孩子三种核心素养。

#15万级家用SUV优选瑞虎8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