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炉煮茶,古人的冬日浪漫

发布时间:2024-11-11 17:00  浏览量:2


冬日围炉煮茶,源自中国古代的煮茶文化
。煮茶之法,历史悠久。陆羽提倡的饮茶方法,不但讲究技艺,注重茶性,而且要求茶、水、火、器“四合其美”,同时还特别强调煮茶技艺,注重情趣。在中国古代,煮茶文化与冬日围炉的结合,展现出一种别样的生活艺术。

什么是煮茶?

“围炉煮茶”在古代也被称为茶宴,始于南北朝,兴盛于唐宋。古人将茶叶碾成碎末、制成茶团,饮用时把茶捣碎,加入姜、橘子皮、薄荷等调料一起煎煮。陆羽《茶经》出来后,煮茶法又有了新变化,将夹杂诸物改为清饮。清饮煮茶法,也成为唐代中期以后饮茶方式的主流。

到了宋代,在煮茶的基础上,又出现了点茶、分茶、斗茶等技艺。那时,茶叶要碾碎、烹煮、搅拌、滤汁后,再将茶汤注入茶盏里饮用,就像电视剧《梦华录》中的煮茶烹茶场景一样。

陆羽煮茶是很讲究的,首先要将饼茶研碎待用,然后开始煮水。以精选佳水置釜中,炭火烧开,水初沸但不能全沸时,加入茶末,按水量加入适量的盐调味,取出些来试味,把剩下的水倒掉,不使太咸。第二沸时舀出一瓢水,用“竹夹”在沸水中绕圈搅动,再用“则”量茶末从漩涡中心投下,茶与水交融。二沸时出现沫饽,沫为细小茶花,饽为大花,皆为茶之精华,此时将沫饽杓出,置熟盂之中,以备用。继续烧煮,茶与水进一步融合,等到滚得像狂奔的波涛,泡沫飞溅,称为三沸,就用方才舀出的那瓢水加进去止沸,使孕育成华。茶汤煮好,均匀地斟入各人碗中,包含雨露均施,同分甘苦之意。

史料表明,唐时最有代表性的是饼茶。其次,是末茶。但无论是饼茶,还是末茶,虽然加工方法有別,但饮茶时,都需通过炙、碾、罗、煮等程序后,方可饮用。陆羽提倡的方法重在煮。

在碾茶之前,先要烤茶。烤茶时,使其“炎凉”均匀,持以逼火,待饼茶呈“虾蟆背状”,进而变得卷曲,有茶香散发,又有柔软感时为止;烤茶后,趁热用纸包好,以保其香;待烤好的茶经冷却后,再将茶饼敲成小块;将碾碎后的茶,过罗(筛)后,使其呈“细米状”,贮于合(盒)中;煮茶时,当用风炉和釜。

古人的冬日风雅

寒冬之夜,室外雪花飘飘,室内炉火正旺,知己好友品茗论诗,将“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文人情怀提升到了最高境界。白居易晚年隐居洛阳,常在寓所里煮茶温酒,邀友叙谈。有一天晚上,天要降大雪,他燃起小红炉,烫酒煮茶,写了一张请柬让童子送给刘十九。请柬上写:“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据说刘十九是刘禹锡的堂兄刘禹铜,乃洛阳一富商,与白居易常有往来。由于白居易时常与朋友长谈到深夜,所以早晨起来后点上火炉,融化雪水煮上一壶上等的好茶,再用酥油和牛奶调剂煲粥,非常惬意,然后写上一首诗,诗云:“烂熳朝眠后,频伸晚起时。暖炉生火早,寒镜裹头迟。融雪煎香茗,调酥煮乳糜。慵馋还自哂,快活亦谁知。”

宋代是茶文化的鼎盛期,茶事活动丰富多彩。苏轼是煮茶的行家,他在《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芽》一诗中,将茶的质地、品格、风味以及茶的好处、作用表达得淋漓尽致。他的《试院煎茶》中有“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蒙茸出磨细珠落,眩转绕瓯飞雪轻”的诗句,对煮茶用水的温度、发出的声音、研磨茶团时茶叶的形态以及茶汤在茶盏中旋转的样子,都做了形象描述。

古人认为,雪凝天地之灵气,无瑕至纯,是煮茶的上品之水,以柴薪烧化雪水烹茶,其味更清冽,更具穿透力。陆游的《雪后煎茶》诗说:“雪液清甘涨井泉,自携茶灶就烹煎。一毫无复关心事,不枉人间住百年。”诗人一边欣赏雪景,一边烹雪煎茶,抛却尘虑,品茶观景,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南宋诗人杜耒《寒夜》诗云:“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围炉煮茶,谈诗论道,需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君子之交,宁静雅致。

现代生活中,营造一处返璞归真的氛围,用传统的茶具、木炭,烹煮中式茶饮,再搭配柿子、红薯、砂糖橘、花生等食物,忘却忧愁烦恼,“偷得浮生半日闲”,不失为传承优秀文化的一桩雅事。

标签: 围炉 古人 陆羽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