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考语文作文冲刺热点押题专题4:审美情趣

发布时间:2025-03-27 07:13  浏览量:2

热点押题4:

审美情趣

【热点阐释】

美是客观存在于生活中的令人身心愉悦的具体形象。柏拉图说:“美具有引人向善的作用和力量。”美育在素质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学会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好的审美,犹如一把金钥匙,唤醒我们对美的感知,开启感知美的奇妙之旅。在音乐中,我们感受音符的跳跃与和谐;在绘画里,我们领略色彩的交织与碰撞;在书法中,我们感受线条的流动与张力……在闲暇之余,我们欣赏落日西斜,感受清风拂面,尽览自然之美。

近年来中考作文命题,越来越重视对中学生审美情趣的考查。这类题目意在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点滴美好,锤炼自己的审美能力。比如,2024四川遂宁卷“最美的问候”,2023浙江宁波卷“决定大自然的美好未来”、四川乐山卷“生活中的美”,2022湖南株洲卷“无言之美”,2021湖北荆门卷“美好从未缺席”、2020广东深圳卷“见证美好”;等等。

写审美情趣类主题作文,可从这样几个角度构思立意:用心感受生活,提高审美能力;善于发现艺术中的美;心灵美才是真正的美;不要把一切潮流都当成美。

【押题素材】

必备金句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镜。(罗丹)

♥文盲不可怕,美盲才可怕。(吴冠中)

♥从美的事物中找到美,这就是审美教育的任务。(席勒)

♥“美育之目的,在陶冶活泼敏锐之性灵,养成高尚纯洁之人格。”(蔡元培)

♥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感情发达,以达成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与智育之手段。(王国维)

♥美必须干干净净,清清白白,在形象上如此,在内心中更是如此。(孟德斯鸠)

♥人的一切都应该是美丽的:面貌、衣裳、心灵、思想。(契诃夫)

♥外表的美只能取悦于人的眼睛,而内在的美却能感染人的灵魂。(伏尔泰)

♥美的形象是丰富多彩的,而美也是到处出现的。……人类本性中就有普遍的爱美的要求。(黑格尔)

♥美术所以能产生科学,全从“真美合一”的观念产生出来。他们觉得真即是美,又觉得真才是美,所以求美先从求真入手。(梁启超)

♥艺术,它来自一个创作者的灵感,也最能激发一个审美者的灵感。美被欣赏时,美体现了自身的最高价值,审美者达到了自身的最高境界。(张方宇)—

♥美是一种善,其所以引起快感,正因为它是善。(亚里士多德)

♥理想的美育,是在每一门学科的教育中,都能够融人和贯串审美意识。(《中华读书报》)

♥外表美的缺陷可以用内心美来弥补,而心灵的卑污却不是外表美可以抵消的。(秦牧)

♥“人的审美感受之所以不同于动物性的感官愉快,正在于其中包含有观念、想象的成分在内。”(李泽厚)

♥喜怒哀乐柴米油盐酱醋茶是很平凡的事,但我想,如果我们仅仅是选择在厨房放上一朵玫瑰花,生活大概就有些不一样了。我们仍然普通,但不再庸俗。(路遥)

♥生活在阴沟里,依然有仰望星空的权利。(奥斯卡·王尔德)

♥那一年,花开得不是最好,可是还好,我遇到你;那一年,花开得好极了,好像专是为了你;那一年,花开得很迟,还好,有你。(汪曾祺)

♥人的美丽可爱,不仅仅是由于他的容貌,首先决定他的精神面貌。一个品质高尚的人,永远是年轻和美丽的。(冯雪峰)

♥美育是一种性灵的陶治,是由于对美好事物的欣赏而得到的高格调的生活情趣。这种欣赏,可以使人了解在金钱物质之外的、更高的人生境界,不致沉迷于物欲征遂,也不致斤斤计较狭小的恩怨得失。(罗曼·罗兰)

生活取材

♥站在黄河边,我被母亲河的美深深震撼。黄河之美美在“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水从九重天外一泻千里,如万马齐鸣,如万箭齐发,势如破竹,滚滚而来。黄河之美美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河水如刚出生的婴孩,清澈纯洁。河底的卵石圆滑润泽,直视无碍。浩瀚无边的大漠苍苍茫茫,一轮红日高悬在玉带一样的河面上,构成了一幅静谧而美丽的画面。黄河之美美在“激流拍岸石声碎,峡谷深幽水色碧”。黄河水在峡谷间激荡而过,拍打着巨石,发出震耳欲聋的碎响,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沧桑。水色碧绿如玉,清澈见底,仿佛是大自然赠予黄河的一袭翡翠长裙,映衬着两岸险峻的山峰,展现出一幅壮丽而神秘的画卷。

♥跟随父亲的脚步,我踏入了山村中的古建筑,仿佛被带进了一个充满历史韵味的世界,灰瓦、白墙,构成了这里古朴典雅的色调。青石板铺就的地面,历经风雨却仍显光洁;砖雕细腻精致,每一笔都仿佛在讲述着古老的故事;雕花的窗棂,木刻生动传神,精细的纹理让人叹为观止。每一处细节都透露出匠人们的精湛技艺和对美的追求。穿梭在回廊之间,我抬头仰望,阳光透过窗户洒在青石板上,映出斑驳的光影,宛如一幅动人的画卷。

主题素材

合唱演出大众化:引领审美新时尚

2024年3月,云南玉溪师范学院附小童声合唱团与玉溪聂耳教师合唱团演绎的合唱《螃蟹歌》火遍网络,他们新颖精彩的演出引领审美新时尚,吸引无数观众关注。

“室内合唱”引领审美新时尚,有多方面原因。首先,把流行元素融入古典音乐。厚重的古典传统不断被注入轻盈的流行时尚,其“跨界”属性使合唱突破专业视野,吸引大众目光。如宁波合唱团的《大王叫我来巡山》等作品均是在熟悉的流行旋律中,以扎实的古典作曲改编技术支撑起表层的时尚呈现。合唱作品《小雅·鹿鸣》,是中西方文化碰撞的无意识“跨界”,再辅以流行中国风元素和孩子们天然去雕饰的童真诵读,使得作品有了别样的本土韵味。其次,以生活化和谐趣性重塑舞台呈现。演唱中,指挥既是音乐本体的诠释者,也是故事的讲述人;合唱团成员既是演唱音符的专业歌者,更是恣意表达人生喜怒哀乐的“情绪代言人”。在这种舞台呈现的重塑中,观众产生了强烈的共情体验,开始自发推广宣传合唱团。最后,合唱改编创新形式越来越多,艺术性与大众化兼顾,在“形神兼备”中不断磨砺合唱团的艺术水准,方可让合唱“出圈”成为可能,引领了审美新时尚。

高分立意

合唱演出融合创新,引领大众审美新潮流。

速用示范

在生活的喧嚣中,合唱演出成为一股清流。记得那次,我在网络上偶然听到云南玉溪师范学院附小童声合唱团与玉溪聂耳教师合唱团演绎的《螃蟹歌》,那新颖的编曲和童真的声音,让我仿佛置身于清澈的小溪旁。原来,合唱可以这样有趣!我们的音乐老师也学会了这一招,新编了一曲《水调歌头》让我们演唱。老师将说唱艺术和传统古诗词融合在了一起,竟然碰撞出不一样的韵味。这就是合唱的魅力,它正引领着我们走进一个全新的审美世界。

最美一课:师生同看晚霞

云南蒙自一所中学的高三老师为了减轻学生的高考压力,在晚自习上课的时候,发现外面有晚霞,于是便暂停讲课,让学生都出教室去看漂亮的晚霞。有人问这位高三老师:为什么会暂停讲课让学生看晚霞呢?这位高三老师说,晚霞这么美,为什么不让学生观赏呢?

无独有偶,在山东潍坊,雨后天空出现了“东边彩虹,西边晚霞”的美景。教地理的梁老师看到后,认为这种美景出现的概率很低,值得学生花时间去观赏,去记忆。他赶紧跑回教室,叫学生放下学习去看彩虹。学生们纷纷跑到窗边,欣喜地观赏着天空的美景。

事情很小,但引起的热度却不小。“老师让学生暂停自习欣赏晚霞彩虹”的话题曾一度引起《人民日报》、新华网、《现代快报》等媒体评论。老师的一句呼唤,让学生能够从高高的书堆、厚厚的卷子之中暂时抬起头,走出教室去欣赏天空的瑰丽和辽阔,这本身就是生活中最为难得的惊喜。这个发现美、感受美的过程就是一堂鲜活的美育课,这堂寓教于乐的美育课本身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

高分立意

欣赏晚霞之美,是美育课的表现形式。

速用示范

师生共同欣赏晚霞,也是美育课的一种形式。绚丽的晚霞,如一幅流动的油画,滋养着学生向善向美的心灵。朦胧的晨雾,宛如轻纱般缭绕,给校园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引领学生感受大自然的朦胧美。春日里盛开的花朵,色彩斑斓,香气四溢,让学生领悟生命之美。冬季的雪景,银装素裹,纯洁无瑕,让学生体会纯净之美。这些美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就能发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美。

邱纪琛:用镜头还原古诗词之美

“95后”邱纪琛是浙江大学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2019级博士生,也是一位爱好文学与摄影的“理工男”。他在学习之余,穿行于杭州的街巷和山水之间,用镜头拍下了江南风物的四季轮转,试着去还原古人诗词里的美景。他说:“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让我感受到了一种空灵清幽的美。”在名为“这些流芳千古的诗句,就由照片来复现”的帖子中,邱纪琛分享了很多他拍摄的诗中景。杭州的春天繁花盛开,太子湾和友好公园里的樱花让人流连忘返,这正如宋代诗人方岳笔下的“山深未必得春迟,处处山樱花压枝”;初夏,杭州钱王祠前雨后荷叶点缀着露珠,正如“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的景象;孤山的寒梅覆雪,在无人的角落悄然盛开,正如王安石的“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谈起复刻古诗的初心,邱纪琛坦言,是为了记录与分享美的感受。不过,在复刻的路上,也遇到了许多困难,需要等待合适的时机,不断磨炼自身摄影技术。邱纪琛认为,最重要的是对美的向往和追求,他说:“当年的美景曾让古人动容,我希望用我的照片还原诗中的美景,让美再一次感动今天的大家。”

高分立意

照片记录美景,还原古诗词里的美好。

速用示范

古诗词的美,就在邱纪琛的相机里绽放。这位“理工男”博士生,不仅钻研电子工程,还醉心于用镜头捕捉诗词中的意境。春天,他追寻樱花盛开的脚步,让“山深未必得春迟”的诗意跃然纸上;夏日,他守候雨后荷叶,再现“莲叶何田田”的江南风情;冬日,他寻觅孤山寒梅,将“墙角数枝梅”的傲骨定格成永恒。他的每一次快门,都是对古诗词美的致敬,也是对生活点滴的珍藏。

【命题猜想】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美感无处不在。在美术馆里,凝神欣赏一幅名画能领会到美;街头驻足,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从你身边神采奕奕地走过,你能感受到美;回到家中,摆放在角落里的某个小物件,或许也能带给你美的享受……

请以“有一种美藏在 里”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把题目补全。②600字以上,体裁不限,诗歌除外。③文章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写作点拨] 写作本题,首先应思考并回答如下问题:你发现的美藏在哪里?是在某个人身上,在某个具体的物件里,还是在某种抽象的概念里(童年、回忆……)?你是如何发现它的,又是如何进一步领会它的?它的美带给你的具体感受是什么?写作时,你将使用哪些修辞手法来展现这种美?然后才可动笔成文。

【佳作示范】

有一种美藏在汉字里

小时候,学习汉字满足了我所有的期待。学笔画,就好似在临摹一幅画;学结构,感觉自己仿佛是画图纸的建筑师;学含义,用它来表达自己的想法。长大后才发现,这种伴我成长的惊艳之感,就是藏在汉字中无与伦比的美,在一笔一画之中、一字一形之间,更在汉字组成的一行行诗文之中。

有一种美,藏在汉字的一笔一画之中。

笔画美,美在横竖撇捺、点提钩折之间。横是地平线的广阔;竖是不老松的挺拔;撇是将军拔剑挥出的帅气;捺是柳树岸边垂下的温柔;点是雨滴在湖心泛起的涟漪;提是鸟儿在枝头唱出的宛转;钩是新月一轮,勾起异乡人们的乡愁;折是山路一条,连起连绵起伏的群山。每一笔,如一幅浓淡得宜的水墨画,每一笔,如一招干脆利落的武功招式,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每一次与汉字的相遇,都会带来不一样的愉悦。

有一种美,藏在汉字的一字一形之中。

汉字如画,用字形展现着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面。且看“冬”,如一位老者,头戴斗笠身披蓑衣,于风雪中蹒跚而行,在过膝的雪地中留下歪歪扭扭的脚印。再看“旦”,似一轮红日,在广阔地平线处缓缓升起。不由得令人想起那些脍炙人口的诗句:这轮红日若是在海上便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轮红日若是在江上便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每一次与汉字的相逢,都会带来不一样的惊艳。

有一种美,藏在汉字组成的一行行诗文之中。

有时,一字如一小盏明灯,一下子就照亮了原先平凡无奇的诗句。张岱《湖心亭看雪》中“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中的“一”,似乎瞬间就泼洒出了铺天盖地的皑皑白雪。有时,一字也如一小块点金石,一下子就让原先默默无闻的诗文变得光彩夺目。王安石《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将春风由无形化作有形。它或许是袅娜起舞的女子,长袖一挥,江南就染出了星星点点的绿;它或许是妙笔生花的画家,笔尖一点,江南就晕出了层层叠叠的绿。

有一种美,藏在汉字里。而汉字则将一份骄傲,一份自信,藏进我们的生活中,藏进我们的文化里,更藏进我们每个中华儿女的灵魂深处。

点评

这篇文章选择写隐藏在汉字中的美,开篇即表达自己对汉字美的独特理解。主体部分大胆想象,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来表现汉字的笔画美、字形美,生动传神。不仅写出汉字在诗文中的美,而且点睛传神,让人颇有惊喜之感。结尾承上明旨,抒发对汉字赞美之情。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别林斯基说,美是从灵魂深处发出的,千人千面,所以美是没有唯一标准的。霓虹灯下的繁华是一种美,寻常巷陌中的烟火也是一种美;优雅精致是一种美,自然随性也是一种美;工艺精湛的青花瓷很美,浑然天成的矿石也很美……

上述材料给了你怎样的感悟和启示,请以“原来, 也很美”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600字以上,体裁不限,诗歌除外。②文章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写作点拨] 写作本题,首先应思考并回答如下问题:你打算在横线上填什么内容?是具体的一个人、一个物件,还是某种抽象的情感?原先为什么没有察觉到他的美?是因为太过熟悉而忽略,还是被固化印象所影响?是在什么契机下你最终发现了他的美?为什么这次能发现?你打算如何谋篇布局?先写什么,后写什么?你将用何种表现手法、修辞方法去展现这种美?然后才可动笔成文。

【佳作示范】

原来,寻常小巷也很美

稀松平常的夏日午后,爬升的温度昭示着季节的特性。我戴了一顶宽檐的棒球帽,骑着自行车穿梭在大街小巷,赶着去上课。

课程结束的时候,已经接近黄昏。夏日的白昼,像走不到尽头的甬道,总是留着一线光亮。我原本是要直接回家的,但是此情此景太过特别,我就这么被 “蛊了心智,当即推掉所有计划,漫无目的地在街道上移动。夕阳的余晖透过树叶,洒了一地的碎片。风很轻很软,像打了个长长的呵欠。

不知怎么,我拐进了一条不知名的小巷,狭窄的道路尽头竟然有一片还算宽阔的空地。空地上搭起了一个市集,原木的架子上摆着时令水果,圆滚滚的西瓜乱七八糟地躺着,木架被划得“满身伤痕”。卖玩具的小铺子花花绿绿,燕子状的风箏湮没在彩色的泡泡里,和遮阳布上五颜六色的补丁相呼应。卖蔬菜的阿姨在菜叶上洒了细密的水珠,水珠与菜叶上的泥土拥抱在一起,正迫不及待滑到地面……

杂乱。这是我当下的第一反应。但是我也说不清,本该对这种琐碎平常的情景没有太多情愫,但一种愉悦却在我心里涌动。

“小姑娘,要不要尝一块西瓜?很甜的。”瓜摊的婆婆递给我一块西瓜,砂红的瓤有些晃眼。我被婆婆的热情惊到,“小姑娘”三个字中还带着宠溺的语气,让我很难有拒绝的理由。我接过西瓜,唇齿碰撞之间满是清甜,任渗出的汁液从手掌流到手腕。

“怎么样?好吃吧?”婆婆满怀期待地看着我,“这是我昨天晚上刚从地里摘下来的……”岁月早已侵蚀她的容颜,但她脸上泛出的光彩却耀眼夺目。一旁,头发花白的爷爷坐在平房门口,晃着折扇纳凉,草地上有孩子在嬉闹。凉风把老式收音机里的旋律带到我的耳边,抬头是满目余晖,身处是人间烟火。余秋雨先生诚不欺我,他笔下那句“世间真正温煦的美色,都熨帖着大地”,此刻缓缓流淌进我的心里。

我一直认为,美丽应如太阳的光芒万丈,或如满月的皎白无暇,是热烈、是圆满、是繁华,是一切的不寻常。但是,在那个夏天,我终于明白东坡的“人间有味是清欢”。美从不拘囿于任何一种格式,寻常小巷,杂乱中有温情,破败中有希望,这也很美。

点评

本文开篇进行环境描写,渲染气氛,并交代故事背景,为下文做铺垫,主体部分作者从视觉、味觉、听觉等感官入手,极力描绘此情此景,还适当加入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让读者也感同身受、沉浸其中。结尾展开议论和抒情,提出“美从不拘囿予任何一种格式”的结语。末句扣题,收束有力。

外部推荐